本文深度探访苏州河、黄浦江沿岸多个更新项目,记录上海如何通过系统性治理将城市水系从工业排污通道转变为市民生活客厅,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的"上海方案"。


(首席记者 周明)清晨的苏州河静安段,退休教师陈美玲正在新落成的"水岸书房"阅读。这个由老泵站改造的文化空间,透过落地玻璃就能看见河面游过的白鹭。"十年前这里还是封闭的防汛墙,"她指着窗外,"现在成了我们的第二客厅。"

这种蜕变正在重塑上海城市肌理。市水务局2025年数据显示,全市已完成滨水空间改造82公里,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1.3%,滨水区域经济活力提升37%。最具代表性的是杨浦滨江"雨水花园",将工业码头改造为海绵城市示范区,年吸收雨水3.6万吨。
上海神女论坛
"治理不是与自然对抗。"在虹口港治理现场,总工程师李明向记者展示他们的"柔性堤岸"技术。通过保留原有石驳岸并植入生态浮岛,既保障防汛安全,又为鱼类提供了产卵场。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数字孪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水位下的生态变化。
上海龙凤419贵族
社区参与呈现新突破。记者在普陀"苏河十八湾"看到,沿岸居民组成的"护河志愿者"正在监测水质。最新开放的"滨水市集",摊位主理人半数都是周边老住户。"我小时候在这抓过蟛蜞,"经营传统糕点的张阿姨说,"现在教孩子们认水生植物。"
上海品茶网
文化活动也在创新。上海大学与苏州河博物馆联合开发的"水岸考古"课程,学生们正在用3D打印复原百年码头构件。周末的徐汇滨江,老船工带领市民重演传统摇橹技艺。"这不是表演,"项目策划人王教授强调,"而是唤醒城市记忆的媒介。"

从黄浦江畔的工业水岸到社区里的生态小河,这场水系复兴运动,正在书写上海"因水而兴"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