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探访上海衡复风貌区内的七个创新改造项目,记录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护中实现功能重生,成为吸引全球创意人才的独特空间,展现上海城市更新的文化智慧。


(首席记者 周瑾)陕西南路的"黑石公寓"三楼,法国设计师Mathieu正在调试一组会"呼吸"的玻璃装置。这个1924年的历史建筑里,他的工作室与94岁的老住户张奶奶比邻而居。"每天早上的钢琴声是我的闹钟,"他指着天花板说,"而我的3D打印机声音是她'判断天气的新工具'。"

这种新老共生场景正在上海历史风貌区形成范式。市住建委2025年数据显示,全市完成保护性更新的历史建筑中,72%实现了"居住+文创"的复合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嘉路上的"毛衣弄堂"改造项目,原本即将拆迁的老式里弄,现在顶层是青年创客空间,底层保留着老住户的棋牌室和裁缝铺。

上海龙凤419体验 "更新不是替代,而是对话。"负责思南公馆片区改造的建筑师王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时间切片"设计:在新增的玻璃幕墙上,通过AR技术可以叠加显示建筑1930年代、1980年代和现在的三种面貌。更巧妙的是,兴业太古汇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广慈医院"儿童病房走廊,现在成为网红打卡点的"记忆长廊"。

这种创新实践催生了新型社区经济。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历史建筑体验"类消费订单同比增长315%,其中"建筑研学+手作体验"组合产品最受欢迎。在徐家汇书院地下一层,记者遇到了经营古籍修复工作室的小林,她的客户既有白发学者也有00后国风爱好者。"我们开发的'修复体验包',"她展示着特制工具,"让年轻人通过修补民国书页来理解这座城市。"
上海品茶论坛
教育领域也呈现可喜变化。同济大学开设的"城市微更新"工作坊,学生们需要为老房子设计"可逆性"改造方案。在静安寺街道的"社区规划师"项目中,8岁的小学生李悦提交的"会说话的墙壁"创意被采纳——通过触碰墙上的特殊图案,可以听到老居民讲述的弄堂故事。

上海品茶网 周末的愚园路,摄影师阿布正在拍摄一组对比照片:1920年代银行金库改造的威士忌酒吧,1950年代粮仓变身的设计酒店,1980年代邮局改建的共享办公空间。"这些建筑就像时间胶囊,"他调试着全息相机,"每一层改造都在讲述不同的上海故事。"

傍晚时分,记者登上重新开放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塔楼。向东望去,外滩的百年建筑群披上金色夕阳;向西看去,静安寺的现代楼宇亮起璀璨灯光。在这座永远在自我更新的城市里,历史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们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