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道通过走访上海、苏州、南通三地数据中心,独家获取长三角首批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案例,揭示"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区域层面的创新实践,记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突破与挑战。


■ 凌晨的"算力搬运工"
深夜11点,位于临港新片区的长三角算力交易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区域算力调度数据:此刻有37家上海AI企业的训练任务正在南通长三角算力枢纽运行。"就像用电网调度电力。"技术总监周毅演示着他们的智能调度系统,该系统能使算力利用率提升至78%,较传统模式提高23个百分点。

这种跨区域协同源于2024年启动的三大基建工程:
- 沪苏通"算力高速公路"(首期400G带宽直连)
- 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规划机架超15万个)
上海夜网论坛 - 数字长三角运营中心(实现6市政务数据即时共享)

■ 数据要素的"同城待遇"
在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上海医保数据与嘉兴医院首次实现实时核验。试点半年间,异地就医结算时间从3天缩短至8分钟。但数据产权界定仍是难题,某车企因自动驾驶路测数据归属争议,导致价值2.3亿元的训练模型被迫暂停。

上海品茶论坛 ■ 产业链的数字化迁徙
松江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周边,已聚集47家数据处理企业。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将研发数据中心设在上海,而把生产基地留在本地。这种"上海大脑+周边制造"模式正在多个行业复制:
- 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与封装测试(无锡)
- 时尚数字样衣(上海)与智能生产(宁波)
- 金融科技研发(浦东)与后台运营(合肥)
爱上海419
■ 制度创新的深水区
尽管取得进展,数据跨境流动仍面临"玻璃门"。某外资制药公司因临床数据出境审批延误,导致新药上市推迟11个月。长三角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透露:"我们正在探索'数据海关'模式,争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

(全文共计3567字,含19组行业数据,采访涉及8个政府部门和32家企业)